留学德国:全面准备指南
2024-11-15
更新时间:2024-06-10 07:20:59作者:小编
现在大家都说生在今天的中国是一种幸福,不管是从老一辈人的口中,还是从历史书上,我们都可以得知,在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是一个毫无还手之力,受尽欺凌的国家。
相信大家对抗日战争还是记忆犹新的。那场让无数中国人伤亡的战争。日军的暴行惨无人道,伤害了无数无辜的中国人。正是因为日军的暴行太过残忍,连外国人都看不下去。今天我们要提的是一位金发碧眼的抗战女英雄——陈必娣。
1.陈比迪
陈必迪是加拿大人,1920年随家人移居美国,正是童年的游历,养成了陈必迪不满足于现状,喜欢新鲜事物的性格。
1936年秋天,年仅21岁的陈必迪就读于俄勒冈州立学院,同学建议她去中国看看。陈必迪兴奋不已,便申请了交换生项目。很快,学校就派她们作为中俄交换生前往中国学习。
旅途漫长,当时坐船要花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陈碧蒂和朋友们终于抵达了中国。她们对这里充满了好奇,看到从未见过的景象,眼睛都亮了。
到了中国后,陈必迪就读于广州的岭南大学,除了学习中文,她还选修了中国文化课程。在中国的环境中,她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到了中国文化。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她知道现在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并不好,加上战乱和贫困,大家的生活都很艰苦。
在中国呆久了,陈碧迪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但是目前却非常贫穷落后,而且因为贫穷落后,还被人欺负。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陈碧迪就完成了学业。
此时,陈必娣正准备坐船回美国。她到达北平时,抗日战争突然爆发。她在营外看到了刚从战场救回来的伤兵们。战场上的士兵们痛苦地呻吟着,伤口不断流血,根本止不住。
这一幕让陈必迪内心震撼不已,她暂时不想回美国,决定留下来帮助这些受伤的士兵,尽自己所能。陈必迪卷起袖子,和战友们一起奔跑,为伤员包扎、清理伤口,安抚他们紧张的心情。
陈必娣双手沾满鲜血,看着一些比较严重的伤口,虽然想吐,但她忍住了,冷静地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决心救人一命。陈必娣觉得,仅仅这样做还不够,为了救更多中国人脱离困境,她还要做一些更重要、更大的事,只有这样,才能在抗战时期更大程度地减少对人民的伤害。
2. 陈碧蒂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中国
作为一名外国人,她帮助了这么多人,这很好。但她还想帮助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情。她认为,任何人看到这些无缘无故被屠杀的照片,都会充满愤怒。
她突然想起,在战火纷飞的北京街头,看到被炸弹炸伤的无辜百姓,无人照料地流落街头,她虽然想帮忙,但缺乏专业知识,只能请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前来抢救。
陈必娣目睹了太多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暴行,心中的愤怒渐渐滋长。有一天,她决定做一件大事,买下了外国记者拍摄的日本军官肆意屠杀中国无辜百姓的照片,并决定将这些照片带出日军的检查站,寄到美国找人登报。
她知道,如果照片在越境时被日军发现,她的生命可能就此终结。但是,想到那些无辜民众的哭泣,她下定决心,要把照片送走。
或许是陈比迪的决心感动了上天,又或许是她作为外国人的先天优势,日本人只是用手电筒照了一下信封里藏着的照片,就放她过去了。过了检查站后,陈比迪一路狂奔,把信封寄回了美国。
陈必迪冒险泄露的情报在报纸上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日本人屠杀无辜百姓的事情也被外国人知道了。陈必迪终于干了一件大事,留在中国直到抗战结束。
战争结束后,她回到美国完成学业,取得文凭。毕业后,她到密歇根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实习。在这里,陈碧迪结识了改变她一生的人——中国留学生张继政。
3. 陈必迪的晚年
1941年春,她再次回国,不同的是,这次她带回了未婚夫。陈必娣与张继正决定在北京结婚,并定居天津。
1942年,他们的大儿子出生。陈必娣一家生活幸福。大儿子出生后,她就打算在家里好好照顾他。一有空,她就给上海的报纸写稿。凭借着出色的文笔,她后来成了上海《中国周刊》的记者。
只要有时间,她就会干自己的工作,不忽略事业和家庭。同时,她还会积极帮助有需要的人。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她拿出自己辛苦挣来的1000元钱,支援前线物资。
新中国解放了,很多外国人当年回不去,现在慢慢可以回美国了,但陈碧迪和丈夫已经定居天津,商量后决定留在中国,不回美国,陈碧迪的选择才是她内心真正想要的。
从学生时代到为人父母,她的人生早已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爱中国,爱这片土地,爱家人,爱丈夫和儿子,非常高兴能永远生活在中国。在中国期间,她经常给美国朋友写信,总是激动地向他们讲述中国的变化,向他们讲述中国的每一项发展。
四、结论
新中国成立后的成果来之不易,国家现在发展得这么好,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结果。天下没有和平的生活,只是有人替我们背了担子,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平,热爱祖国,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