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德国:全面准备指南
2024-11-15
更新时间:2024-06-30 18:42:48作者:小编
5月11日上午,已95岁高龄的杨振宁院士进行直播。
直播中,杨振宁谈到了中美教育的差距,他表示,中国有很多中小学生被送往美国,但“美国的教育肯定不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此外,针对近日“颜宁女教授赴美任教”一事,他表示希望人们不要再在网上胡说八道;而针对是否花巨资建大型对撞机的争议,杨振宁也再次表示了明确反对。
现年95岁高龄的杨振宁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他曾一度加入美国国籍,令其父亲后悔终生,不过晚年他毅然放弃美国国籍,回到中国。
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宣布,已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5月11日上午11点,杨振宁院士在人民日报客户端进行网络直播。
杨振宁:年轻人应该深刻理解当今中国的成功
直播过程中,杨振宁畅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杨振宁说,1945年他作为清华大学第六批留美学生获得奖学金录取,于是1945年抗战一结束,他就从昆明经印度、地中海、大西洋去了美国。
他说,他经常反思自己为什么能进步这么快,这跟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系,文化传统对于学习非常重要,抗战时期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建立了西南联大这样的学校,所以他深受中国文化传统优点的熏陶,对他影响很大。
他接着说,如今他已经95岁了,知道中国人曾经被外国人欺负、瞧不起,这些经历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今天的年轻人没有这些经历,一方面是幸运,但长此以往,对历史的理解就会不够深入。让今天的年轻人更深地了解中国今天成功的历史,非常重要。
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差距在哪儿?杨振宁:美国教育肯定不比中国教育好
目前,全国各地高校都希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当被问及目前中美教育的差距时,杨振宁回答说:“我认为,中国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美国的中小学更好。”
他说,中国很多中小学生都被送往美国,“家长花光了所有的钱把孩子送到那里,因为他们不明白美国的教育肯定不比中国的中学、小学、大学好。”
杨振宁说,如果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比如说80分的学生,能够考上国内一所比较好的大学,在这个大学读四年,拿到学士学位,然后再去美国读研究生,这是人生最容易成功的一条路。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在西南联大拿到了本科和硕士学位。这些经历给他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杨振宁还表示,他相信对于大多数考分在90分以下的学生来说,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好的,可以让这些孩子将来成为有才能、有用的人。
杨振宁认为,美国社会是一个纵容的社会,好的地方在于它很容易促进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但走得太远了。一个去美国的中学生,无论上哪所中学,都会有很多吸毒的同学。青少年可能会受到这些同学的影响而堕落,而这种堕落是一旦堕落就无法挽回的。这种危险是很多送孩子出国的中国家长没有想到的。
美国太放任了,有什么好处吗?杨振宁认为,有好处,非常聪明的孩子,成绩在90分以上,在美国有优势,因为他们不需要严格学习,可以自发吸收一切,所以眼界开阔,发展起来很容易,是美国最聪明的人。
杨振宁:我不反对中国建加速器,但现在不应该建
自2012年以来,中国物理学界和一些关心科学发展的私人人士一直在激烈争论是否要斥资数百亿甚至数千亿美元建造超级对撞机。
对这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杨振宁始终持反对态度,但他的同事们却十分支持。
此次直播中,杨振宁再次明确表示反对。
他说:“我觉得我的观点是正确的,我并不反对建大型加速器,但我反对中国今天建加速器。因为中国GDP虽然高,但人口众多,人均收入不如马来西亚、巴西、墨西哥,他们从来没提过建大型对撞机,他们不是疯子。”
杨振宁说:“在中国经济问题这么多的情况下,建大型对撞机却没有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是完全错误的。所以去年9月,我忍不住在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现在想想,我觉得这七点理由还是正确的。我觉得等到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国水平的时候,再讨论这个问题也不迟。”
“我的印象是,中国政府决定在‘十三五’期间不做这件事(建造大型对撞机)。我认为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杨振宁说。
去年9月,杨振宁在网上发表文章,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并提出了七点反对的理由。
其中包括:建设巨型对撞机是“掉进无底洞”;“中国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巨大的建设成本将影响其他基础科学的发展;多数物理学家认为超对称粒子的存在只是猜想,没有任何实验基础;高能物理的发展不一定依赖建设巨型对撞机,也有成本低廉、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方式。
杨振宁:高校职称评审制度亟待完善
杨振宁在直播中还表示,中国到了今天这个阶段,需要优秀的人才,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政府的鼓励,未来20年可能会有一些措施让中国在这方面的教育体系变得更好。
他还认为,高校学术职称评定是必要的,如何制定评价体系,让这些错误(学术不端)甚至荒唐的现象不再发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研究的。
他说,从长远的历史看,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汤川秀树,从他开始工作的上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中间间隔了大约70年,而日本在这70年间多次获得诺贝尔奖。
他还说,中国第一个有资格竞争诺贝尔奖的科研成果是胰岛素的人工合成,这是1970年以后的事情。那么从那个时候算起,70年后就是2040年。按照这个逻辑,到2040年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频率可能达到日本现在获得诺贝尔奖的频率。
至于杨振宁为何愿意回国教本科课程,他表示,本科课程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结构、基本的思想,而大一物理就是教学生一些重要的结构方面,所以大一物理非常重要,在世界各地都很重视。
对于人文专业的学生,杨振宁说,他有一个思考多年的建议,建议人文专业的学生多读科学家的传记。
他说,近几年自己喜欢看传记,尤其是科学家的传记,这些传记的写作风格和中国传统的史记不一样,因为从这些传记中可以了解到这个人的一生,他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败,而中国这方面完全没有发展。
杨振宁谈颜宁“出国”:这事儿很奇怪,但希望大家别乱说话
对于近日传出清华大学女教授颜宁将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的消息,杨振宁表示,自己并不认识颜宁,但她突然跳槽肯定有很多复杂的原因,自己也不敢猜测这些原因是什么。
他说:“希望大家不要在网上胡言乱语。奇怪的事情需要被理解,我们应该看看我们能不能提供帮助。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在网上闲聊和胡言乱语是非常不好的。”
杨振宁:很高兴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年2月,杨振宁正式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杨振宁说,答案很清楚。
“中国从清末到我长大,一直被欺负、被瞧不起,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发展出近代科学。17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发展并不逊色于西方,但正是在17、18世纪,西方引进了近代科学,并迅速发展起来,而中国却停滞不前。所以,中国科学的失败(当时)和今天的复兴是息息相关的。中国科学院可以说是中国科学发展的旗手,所以我很高兴自己能正式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然,我不能再做真正前沿的工作了,这很遗憾。但我认为向中国年轻的科学家介绍我的一些经历、我的人生和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是有益的。”杨振宁说。
不过杨振宁的选择也引来了一些争议,网上有人对杨振宁年轻时在美国进行科研、晚年回国的做法表示不满。
对此,杨振宁表示:“我知道网上有各种各样针对我的奇怪的批评,我觉得这里面有很复杂的成分,我的态度就是不去理会。”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