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欧米教育!

看德国教育/没有考试制度的变革

更新时间:2024-05-10 14:00:16作者:小茜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看德国教育/没有考试制度的变革的一些知识点,和看德国教育/没有考试制度的变革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德国教育有两点举措很值得我们思索:一是幼儿园禁止传授小学知识,只要违反立即开除,却以品格养成为目标;二是普通高中毕业后必须有一年打工经历,方能进入大一学习。人们称德国的教育是输在起点,赢在终点。

双减政策取得显著成效的是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清扫,但孩子的课业负担仍堪忧,特别是学校延时服务后。很多家长反映,孩子的作业并没有减少,负担反而加重。有家长说,双减就是把校外培训的蛋糕分给了校内。

与双减呼应的是“五项管理”,五项管理不到位,孩子的学业负担就没有减轻。为什么孩子的负担就是难以减轻呢?

其实,双减专家们都清楚,那是应试教育恶性竞争的格局没有改变;竞争格局没有改变,是因为考试评价制度没有动摇。

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制度扭曲教育。只要稍懂得教育,就不能不清醒,孩子学习的知识苦练的技能,对未来发展根本不是重要因素。所谓扎实的基础教育就是技能操练扎实,其实对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是人格品质和思维品质。只要了解教育,我们就不能不痛感到,孩子的两种品质根本没有得到很好发展。

所有过来人都清楚,对自我的热爱,对他人的热爱,独立的见识,对自我的认知力,对事物的判断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才对未来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当应试教育积淀为分数文化,要根本改革教育就十分艰难了。什么是好教育?孩子考得高分,就是好教育!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未来能考入什么学校,却对更重要的品质漠不关心。

到了高中,有的孩子抛弃诚信,小偷小摸,考试作弊,似乎并不算什么;行为放荡,抽烟喝酒,胡作非为,教育已视为等闲;品质败坏,自私冷漠,价值观扭曲,人们都见惯不惊。高考也有所谓素质评价,可人们根本不当回事儿。血的悲剧上演,也不能让我们反省。

一切都沉浸在冷冰冰的分数中,唯分数是视,还有教育吗?高分低能注定成为教育的历史标签。

所以,一切问题都根源于考试制度!要是建构立体多维的评价制度,特别是以人格和思维品质为核心素养的考试制度,教育怎么会如此堪忧?

发达国家的教育是一面明镜,只要打开门调查研究一番,怎么会不明白,到底该怎么考?

到德国学习的同事回国后,感受最深的是孩子手里拿的是书,而不是手机,每天孩子都要拿一本课外书到学校,教室都有书柜;公共场所少有人玩手机,都在阅读。

为什么要把读课外书当作习惯?不仅因为学业压力小,特别是没有那些做不完的作业,更因为考试需要课外阅读。

语文怎么考,孩子就读书了?主要是考查孩子的核心素养,即人格和思维品质,语言知识蕴含在品质考查中,不需要考那些所谓语言知识和技能。这就是淡化技能而强化能力,即品质的考查。

“语文”就是说出来为“语”,写出来为“文”,核心素养就是语言表达力,以及语言里承载的爱和思想的文化,既表达力和思想力。为什么长期以来,作文只占40%,却不能只考查作文?而作文命题也好,阅卷也好,都使区分功能很差,造成作文能力普遍低下,特别是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极差。

果真以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考试的中心,内蕴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孩子不阅读行吗?爱和思想的素养怎么积淀?作文哪里来?

可是我们的孩子天天操练,到了小学毕业,多少孩子懂得爱?更不用奢谈爱的信仰了!多少孩子有独立的价值观,特别是对自我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回答“自我是谁”,“走向何方”的文化问题?

如果要考查阅读能力,是不是可以用表达力来考查?也就是用评论来表达自我对文本的独特认知和评价?如此考试,孩子没有大量而深刻的阅读,行吗?

另外非常重要的学科——思想品德,为什么要把教材编写得如此僵死,特别是考试如此僵死?这是以实践为重点的学科,也就是必须在服务班级、学校、家庭、社区等丰富的实践中感悟道德情操,从而塑造高尚坚强的品质,怎么能弄得如此远离孩子生活呢?

思想品德课必须规定实践任务,每一课必须以实践为中心,规定孩子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何种程度,对实践后的感受和思想作深入分析,才是教学的根本任务,怎么能是死记教条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关于看德国教育/没有考试制度的变革,看德国教育/没有考试制度的变革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