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德国:全面准备指南
2024-11-15
更新时间:2024-10-14 12:19:14作者:欧米教育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德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工作学习并行,灵活转换的关键优势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德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工作学习并行,灵活转换的关键优势以及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11年级时(相当于高一或高二),他曾经在一家银行实习过两周,他非常喜欢银行的工作,于是毕业时决定接受职业教育,进入“双元制”学校并去银行做学徒。
这种事情放在中国,很多家长肯定会坚决反对,放着大学不读,去读一个职业学校,这简直难以理解。但是,这在德国并不稀奇。相反,克里斯托夫的母亲非常支持他的决定。
重要的原因在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具有工作和学习可以自由转换的独特属性。
事实上,两年半以后克里斯托夫结束银行学徒生涯时,取得了银行职业的从业证书,他重新申请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经济相关专业。
可以说,德国职业教育中选择的多元性是其可以媲美学术教育的重要原因。了解并分析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对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德国制造伴随着职业教育兴起而崛起
教育本质就是陶冶人性,教育的陶冶必须配合精神的发展,而职业是精神陶冶的重要载体。
——斯普朗格 “职业陶冶论”
现在享誉世界的“德国制造”在100多年前可是劣质品的代名词。
德国在19世纪30年代才进入工业革命,相比英国、法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晚了近30年。德国商品为了打开市场,以剽窃设计、伪劣假冒等手段不断仿照英法知名产品,再用廉价进入英法等国家,引起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强烈不满。
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作为“价廉质低”的代表被诟病。1887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新的商标条款,规定所有进口商品必须标明原产地,以此将“价廉质低”德国产品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这就是“德国制造”的由来。
至此,德国人意识到占领市场,依靠的不是价格而是质量。越来越多的德国教育家把目光投向了职业教育,在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斯普朗格等人的倡导下,具有鲜明特点的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渐建立起来。
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 , 1882-1963),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
斯普朗格的著作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无法分开,职业教育既有专门教育的性质,也具有文化完整性的要求。
教育分为三方面,普通教育、基本教育、职业教育,三者具有互相关联的关系,也就是说具有个别性、普通性与群体性。如果要建立职业教育的理论,也要从这三方面去着手。
——斯普朗格
斯普朗格指出,职业教育中应该增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比重,不能只注重“技匠”的培养,忽视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可通过引入各项职业导向内容,将比较抽象的人文教育具体化。
例如培养钳工,可以把物理学特别是力学的内容贯穿其中;培养银行学徒,可以把数学、金融学、商业道德等内容贯穿其中。
斯普朗格一生从事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1925年入选普鲁士科学院院士,并担任过柏林大学顾问校长,在德国被誉为“将教育学从哲学领域独立出来,使之成为独立学科的第一人”。
正是在斯普朗格为代表的教育家倡导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融合关系,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普通教育,这种观点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德国职业教育观念。
也正是基于此,德国职业教育兼顾了普通教育,这就具备了工作与学习自由切换的基础,为打开职业教育进入学历教育(也可称为学术教育)的通道创造了条件。
科隆工业大学,前身是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曾经是德国应用科技类大学中最大的大学
我一定要从这儿走出去!
——格哈德·施罗德
现代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可以分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4个阶段。其中中等教育又分成初级、高级两个阶段,相当于我们的初中和高中。
中等教育不同类型的学校
在德国,小学毕业后大约70%进入主体中学学习,然后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学生以企业学徒身份进行学习,30%左右的时间在学校,70%左右时间在企业。
此外,各类职业学校学生除了固定的升学渠道外,还可以通过夜校和成人教育,获得上大学的资格。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的求学经历,很好诠释了德国自由贯通的教育制度。
1944年施罗德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幼年丧父,母亲依靠社会救济抚养施罗德。1950年施罗德进入学校,1958年14岁的施罗德进入瓷器店当学徒,1961年又去了一家零售店当了学徒。
1962年3月,施罗德一边在夜校读书一边在工地当清洁工。最终,施罗德22岁时取得了高中毕业证书,并进入格廷根大学的夜校补习班学习法律。
1976年32岁的施罗德当上了汉诺威霍尔特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1998年9月27日,施罗德成为了德国新总理。
施罗德从一名学徒成为德国总理,固然离不开他自强不息的奋斗,同时也与工作和学习自由切换的教育体制密不可分。
格哈德·施罗德,德国前总理
在这种体制下,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转换通道被打开,体现在四个升学阶段:
① 小学升入初中阶段
根据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家长的意愿,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初中,既可以选择职业教育也可以选择学历教育,还可以选择两者兼顾的综合教育。
② 初中升入高中阶段
一部分学生进入高级文理中学,高中毕业后获得直接进入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而70%的学生进入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进行学习。
③ 高中升入大学阶段
高级文理中学的学生凭借高中毕业证,可以升入综合性大学;职业教育类学校的学生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根据自己所获得的证书申请应用科学大学或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补习、夜校获得高中毕业证后进入大学。
④ 大学毕业后阶段
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可以就业,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应用科学大学毕业生可以升入综合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设置硕士、博士课程供学生攻读。
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学术教育)贯通的路径
由此可见,德国教育体系构建了工作、学习切换通道,在各个升学阶段都是贯通的,加上夜校和成人教育等辅助教育方式,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呈现出上下贯通、左右联通“立交桥”式的特点。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德国青年选择就业还是继续深造,选择职业教育还是学历教育,都是正常不过的选择,而且这种选择是可以切换和改变的。
为了让“立交桥”式教育体系保证畅通,德国还从升学路径、升学机制、学位体系等方面提供保障。
① 升学路径:双重学历达标补习模式
在德国,全日制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能够获得师父资格或者技术员资格,凭借此可以进入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科学大学。对于“双元制”学校毕业生来说,获得职业培训证书能够申请进入职业技术学院,但不能申请应用科学大学。
为了保证“双元制”学校毕业生也能够进入大学,德国在升学路径上设置了“双重学历达标补习模式”,通过对职业教育学生进行补习,使其达到申请大学的标准。
通常采用两个阶段:
可见,通过“双重学历达标”的模式,彻底打破了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隔阂。
格廷根(哥廷根)大学,施罗德通过夜校进入这里学习法律
② 升学机制:高等教育的申请制度
德国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采用的是申请制度,即凭借着高中毕业文凭或者职业教育所获得证书,申请不同类型的大学。
这种申请制度打破了“唯分数论”的导向,教育年限、实习经历、工作经验等都是申请大学重要的依据之一。例如,应用科学大学原则上招收高中毕业生,但更倾向于招收具有高中毕业同等学力,且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申请者。
这种导向的确立,自然为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之间切换提供了动力。
③ 学位体系:学历等值、互相认证
德国高等教育中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有两大类,就是前文提到的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科学大学。学生在这两类大学毕业以后,获得学士学位,这与综合大学的毕业学位等值。
学生毕业后既可以攻读职业教育高校的硕士、博士,也可以申请综合大学的学术型硕士,然后再读到博士学位。
这种学历等值、相互认证的学位体系,使得职业教育高校和综合大学文凭等值,两者除了培养目标和方向上不同切互补以外,在等级和水平上相差不大。
因此,德国通过双重学历达标补习模式、高等教育申请制度以及学历等值学位体系等举措,保证了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之间的切换畅通,也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挑战
2020年,我国明确今明两年高职将扩招200万,这是继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后,国家再次释放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明确信号。
在高职扩招的背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例如,教育质量明显滞后于学历教育,社会观念中的职业教育“低人一等”,再例如生源质量较低等等。
德国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职业教育强国,其职业教育的特点,给我们又能带来哪些启示和帮助呢?
① 借鉴“哥本哈根进程”,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理念
2002年,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长在哥本哈根发表宣言,旨在促进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
欧盟成员之间在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中自愿合作、共同信任,对培训能力和资格相互承认并提高通用性,建立促进流动性并且使终身学习更为便利的基础。
——《哥本哈根宣言》
欧盟各国践行《哥本哈根宣言》的出发点是推动欧盟各国终身学习,目的是打通各国之间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的界限,建立共同的、通用的证书原则和衡量标准。
我国可以借鉴欧盟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德国的先进观念,在社会中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将职业教育作为保证终身学习的支撑体系,着力解决“学用结合不好”等问题,让全社会在观念上提高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
② 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训
我国职业教育中一定程度存在“重技能培训、轻人文素养”的现象,技能培训和人文教育存在割裂,课程上互不兼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教育毕业生未来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将技能培训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将技能教育和学术教育作为学习的不同侧重点加以区别、并相互补充,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毕业生的人文素质,为毕业生有意向转入学历教育的打下基础。
③ 借鉴德国证书认证方式,构建职业教育畅通的升学路径
德国教育制度是围绕终身教育的理念来规划和设计学生的升学路径,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相互贯通,高职也可以向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向上的升学路径是畅通的。
我们可以推动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相互认证,打通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之间交流的通道,并为高职向上攻读更高学位提供途径。正如上海等地实行的“中高贯通”和“中本贯通”制度,为职业教育学生提高了新的升学机会。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2019年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④ 借鉴德国职业高等学院,强化应用科技大学建设
在德国高等教育中有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科学大学等两类大学,专门进行职业教育,所授予的学历与综合性大学一致,也可以设置技能培训的硕士、博士课程。
借鉴德国,高职教育本科建设能为职业教育学生的升学铺平道路,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融通和平等。目前我国也正在就应用科技大学建设进行改革设点,德国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高职本科教育提供参考。
教育部“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于2013年2月初启动,教育部在全国选择31所高校组成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试点小组。2019年1月24日,教育部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
重庆科技学院,入选我国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项目,图为学校石油实训基地
在德国,职业教育并不比学历教育“低人一等”,很多年轻人倾向于就读“双元制”职业学校,面对学历深造,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并且德国职业教育中学习和工作可以自由切换,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相互贯通。
从德国职业教育中选择的多元性切入,通过分析德国职业教育理念、自由切换的升学渠道和教育贯通的保障条件,讨论职业教育可以媲美学术教育的原因。
根据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认为可以从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理念、加强职业教育中人文素养培训、构建职业教育畅通的升学路径、强化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
参考资料:
《哥本哈根宣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从国际组织报告解析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最新理念、政策及启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李志涛
《德国职业教育毕业生升学途径与机制的启示》,《江苏教育》2018年, 王培超 、孙露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刘玉东
《从穷孩子到德国总理——格哈德 施罗德纪事》,《国际展望》1999年, 王志俊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说的对!我一直觉得德国学子的专业技能都很强,原来跟这个"自由切换"制度有很大关系啊。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确实,很多国家都应该借鉴德国的这种灵活学习模式。这样能让我们更有机会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也能更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为一个正在备考留学考试的同学,我很羡慕德国学生们能这么自由的选择学习方向!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工作学习双轨贯通听起来很理想,但我担心这会分心,影响学习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是否真的能兼顾两方面的目标呢?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种制度听起来很有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职场环境。但会不会导致一些人难以专注于学业,最终得不偿失?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个制度对提高德国的就业竞争优势非常有利,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值得好好思考!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博文让我重新认识了德国职业教育的魅力! "自由切换" 这个机制确实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想说的是,在实践应用中,这个制度是否会造成过度劳累呢?毕竟同时还要兼顾工作和学习任务。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自由切换"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如果在中国实行这种双轨制,会带来哪些挑战呢?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措施。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德国这个“自由切换”模式很不错,能帮助年轻人更快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定位,也能让他们在就业中更有优势!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个人认为, "工作学习双轨贯通" 可能更适合某些特定的专业领域,比如技术类、艺术类等。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制度听起来很让人兴奋,但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现实困境。毕竟兼顾这两方面确实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德国的教育模式一直都是我们的榜样, "自由切换" 这种机制的确是推动其职业教育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很有启发性,让我看到了德国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 希望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先进模式,为中国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