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这座211高校:历经变迁未曾更名,为何被誉为“小清华”?
2025-03-25
更新时间:2025-03-25 12:51:02作者:欧米教育
很多朋友对于北京这座211高校:历经变迁未曾更名,为何被誉为“小清华”?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但也是这所高校,多年来一直享受着“小清华”的美誉。
到底是什么魔力,那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它——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建校于1960年,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急需深化发展工业的重要时期。北京作为首都,更是迫切的需要更多的高、精、尖人才来助力发展。
可以说,北京工业大学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由于当时的环境艰苦,师资力量也不够充足,市委市政一方面在原化工学校的的旧址办学扩建,一方面从北京其他高校,尤其是清华大学里抽调教师来扩充队伍。
发展多年,北京工业大学从未更名,也一直呼应着立足工业,为国家输送更多工业人才的理念。
可能对高校政策有所了解的朋友们会知道,各省、市、直辖市下都会有自己直属的高校。
而在北京这样的国家心脏地带,北京工业大学,是这座城市唯一的市属高校,其重要程度便不言而喻了。
说完建校的历史,我们再来聊聊如今的北京工业大学。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而言,学校坐落于朝阳区平乐园,毗邻地铁14号线,交通十分便利。门口不远处又正是北京欢乐谷,师生们想要享受休闲娱乐也十分的快捷方便。
从与时俱进的角度而言,无论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是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无论是体育场馆,还是培养运动员,亦或者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北京工业大学都展现出了非比寻常的组织能力和参与能力。
曾经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事举办地之一的奥林匹克体育馆,如今也已经化身为北京工业大学的活动中心,继续发扬与传承着奥林匹克精神。
从教学质量的角度而言,工程学当之无愧的是北京工业大学的王牌学科,在全国各项学科评估中的表现都尤为突出。
其中土木工程类专业荣获了A类评级,而软件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也取得了B+的好成绩。
更加不得不提的是,北京工业大学的工程学专业不仅在国内表现优异,更是跻身ESI全球前1‰的顶尖行列。
在强势的工科专业能力上,与清华大学十分相似,“小清华”倒是不负众托。
除了王牌专业,北京工业大学在艺体方面也毫不逊色。
艺术设计学院紧密结合新时代全国与北京市的文化建设,参与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的设计工作,毫无保留的宣扬着中华传统文化与北京特色。
在人才培养方面,既有“小灵通之父”吴鹰和北京数字冰雹的创始人邓潇这种尖端研究型,也有小米总裁王翔和“新时代中国经济优秀人物”王悦这种管理型,文化艺术方面还有主持人大赛新闻类冠军邹韵。
细细数来,每一位都是北京工业大学培养的不可多得的新型人才。
从地理位置而言,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北京本土高校,一直坚持以服务这座城市为基础,向国家输送更多人才。
“服务经济、服务首都”是学校的发展理念,首都经济领域是北京工业大学的主要服务对象,并为其培养专门人才。
建校近半个世纪以来,北京工业大学先后为北京本地输送了数十万毕业生,是北京市高质量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储备库,同时也为我国社会各段领域培育了大量精英人才。
这也直接导致在北京,它是许多学生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但在全国范围内,它不仅知名度相对较低,更有许多人认为它只是一所非常普通的高校,只是占了个好的环境罢了。
从国际合作的角度而言,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让北京工业大学的毕业深造率与录取质量也实现了新的飞跃。
2023届毕业生深造率高达80.95%,其中更是有七成以上学子被QS世界排名前100的顶尖学校录取,成绩十分令人瞩目。
同时,北京工业大学也先后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几百所所院校机构,先后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互相为对方输送新型人才。其中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更是为我国高校人才与世界高校人才的交流合作全新创建了更上一层的平台。
其中,在2012年成立的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更是中外合办教育的一座全新里程碑。
“人手一奖”似乎是北京工业大学的寻常之事,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一桩一件都是令人骄傲的成绩。
简单细数下来,在过去五年间,在各项全国大学生竞赛中,先后有329位获国际级奖,7位获国家级特等奖,还有上千名学子获得各项一等奖。
除此之外,北京工业大学还十分“时髦”。逸夫图书馆和咖啡厅,是现今非常有名的“网红打卡点”。浓厚的学习氛围与潮流的设计相结合,既温馨又给人以勤奋的动力。
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这句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句,正是北京工业大学校训“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出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艰苦拼搏,奋发向上,坚韧不拔,开拓进取。这些自古流传的精神,也会一直陪伴着北京工业大学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
这样一所优秀的高校,不应被埋没,也不应被误解,期待在未来能有更多的学子踏入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共同为了创建更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写的太有火了!我当年就是读那所学校的毕业生,感觉“北京最尴尬的大学”一点都不夸张,很多教授上课水平确实不行,还总吹嘘自己和清华一脉相承,真是让人气结。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评判一个学校好坏不仅要看它的排名,更要看学生的成长环境吧,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一味追求名声。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作者的立场太明显了,总感觉是在攻击这所学校,并没有客观地阐述其优点。 难道就没有好老师、优秀的学生吗?这种说法不公平!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理解作者的意思,确实有些高校为了追求名校效应,过度宣传自己的实力,忽略了自身存在的问题。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211高校”本身就是一项很高的荣誉,更何况这所学校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影响力不容忽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它是“小清华”? 这纯属炒作和误导大众。每个大学都有它的特色,不能一概而论。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以前上学的时候一直觉得那所学校就挺普通的,现在看到文章才明白原来它还有这样的说法!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有些偏激,我个人认为每一个高校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优势,不应该简单地进行比较和评判。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有个亲戚就在那所学校工作,他经常说那里教学质量很高,学生也很聪明。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更加应该关注学业本身发展,而不是被所谓的“名校”噱头所迷惑,专注于自己喜欢的学科和未来方向。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篇文章引发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高校的评价标准,以及如何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大学排名。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一个学校的本质应该体现在它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上,而不是只关注其名称和荣誉称号。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还有很多值得我去了解的地方。这篇文章引发我对高校评价体系的思考,需要进一步学习探索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作者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和证据来支持他的观点,仅凭个人主观臆测就判断一个学校是否尴尬,这种方式并不科学也不客观。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有些学生为了追求“名校效应”,可能会忽略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这其实也是一种遗憾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每个人的大学选择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进行,而非盲从名校排名或外界评价。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真的是尴尬吗?每个人对"尴尬"的理解都不一样吧。也许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调侃.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作者需要更多的数据和事实来支撑他的观点, 否则仅仅是基于主观印象的话题探讨缺乏意义。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文章引发了我对高校教育质量的思考,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成长状况,而非过度沉迷于排名和名声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