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创新“双重角色”教育模式
2025-03-25
更新时间:2025-03-25 11:57:02作者:欧米教育
很多朋友对于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创新“双重角色”教育模式和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服装专业的学生接受缝纫技术的实践培训。
智能工程学院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实训。
提高质量、增值赋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殷切期盼,也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一些高职院校强调“能力为本”,单纯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学生基础素养的提升,导致人才发展潜力不足、适应能力弱等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广州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以陶行知生命教育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为基础,创新了三阶段“双身份”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应用型、应用型人才。诚信为本、技能出众、全面发展”。综合性、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
基于文化认同的角色“深度加工”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行为习惯差、自主学习能力弱、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南阳理工职业学院“对症下药”,打造均衡的人才培养体系,采取“基于文化认同的双重身份” ”。 “育”模式是学校创新实践的教育平台,赋予学生双重身份,让他们通过角色体验认同所属群体的文化,进而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这不是简单的身份转换,而是一个从文化理解、应用实践到认知内化的过程,需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对角色进行‘深度加工’。”学校校长李国年教授表示,在“滋润、沉默”的大学校园文化中,学生通过“‘学生+X’双重身份”的角色转换,达到文化认同的新高度,从而满足最好的自己。
具体来说,就是在大学三年“三个阶段”中不断推行“双重身份”教育模式。第一阶段(第一学年)以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忠诚负责的军人文化身份为基础,实行“学生+队员”双重身份教育;第二阶段(第二学年)基于愿意学习、自觉实践、理性反思的教师文化身份,实施“学生+助教”的双重身份教育;第三阶段(第三学年),基于敬业、卓越、宝技的企业文化认同,实施“学生+准员工”的双重身份教育。
早在2013年1月,学校就启动了一系列“5+2”人才培养改革计划和包括《“学生+X”双身份育人实施方案》在内的“1+N”机构体系,建立了联合管理的“双身份”组织体系,构建了专门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资源配置机制,可以保证长期全面、有活力的投资。多元、高效、相互协调的保障机制持续保障“双重身份”教育模式。
“学生+团队成员”双重身份教育让学生更自信
“感谢学校军政教学团队的日常生活,让我时刻保持军人形象,为我的军旅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阳理工职业学院2008级建筑设计班学生陈伟武,刚入学就加入了学校军政教学团队。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参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在他已经考入了军校,并晋升为中尉。陈伟武说:“我在部队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以军人精神育人,同向育人,教育同一代人。学校充分利用首批“国防特色学校”的优势,在第一学年实行“学生+队员”双重身份教育,培养学生按时作息、遵守纪律。礼仪标准和三大行为习惯;依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将主题升旗仪式、公益志愿服务、军事文化固定学习日等与准军事化管理相结合,增强学生对国防文化的认知,增强纪律性意识、服从意识、规范意识。
2010年以来,学校已有2万多名学生从“双重身份+团队成员”中受益。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提高了,出勤率、前排就座率、平视率都有明显提高。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基本杜绝,学风、班风、校风焕然一新。数据显示,报名参军人数和实际入伍就读人数连续7年增长。 2020年实际应征入伍人数达266人,在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曾6次被广东省军区、广州市评为“征兵学校”。 “先进工作单位”。
广州警备区政委谭士国高度评价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学校设立“退役军人之家”走在全国高校前列,是积极落实国家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政策的有力抓手。这一举措在高校中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学生+助理”双重身份教育培养三种能力
“2019年大学生自强之星”、南京元盟公益服务中心“青春五四奖章”、第二届世界生态设计大会“优秀志愿者”……2018级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吴家军南阳职业技术学院,有着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绩单,是学校“一好三高”培养目标(思想品德好、实践技能高、就业质量高、综合素质高)的典型例证。吴家俊不仅学习成绩优异,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实践,还成为新生辅导员助理。
包括吴家军在内,学校里涌现出了新生辅导员助理。他们尽力为新生提供学习、生活、情感上的指导和帮助,营造一个大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他们尽快成为一名学生。 “积极、健康、文明、有活力”的大学生。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在第二学年实行“学生+助教”双重身份教育。据该校党委书记胡廷胜教授介绍,智能工程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实行“助理辅导员制度”。每年9月,从大二学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担任新生的学长,并聘请辅导员。助理对应的是联系班级的系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既担任学生又担任助教,以助教岗位协助实践课程教学、班级管理和行政工作,锻炼自己设定目标、执行任务、反思自我三种能力,并与老师共同努力。他们的同学。建立和谐、亲密、相互信任的关系,同时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该校智能工程学院2018级新能源汽车技术(二)班学生郭德林目前在珠海英博尔电气有限公司实习,担任售前技术支持、他很快就开始掌管自己的生意。 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校期间,担任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等课程实训指导助理。 ——比同学先一步学习了理论知识,熟悉了整个培训流程,并协助培训老师。严格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指导基本功训练,纠正操作错误。 “这段经历赋予了我优秀的职业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变化的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使我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迅速融合,为进入企业实习、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工作的基础。”郭德林说道。
“学生+准员工”双重身份教育助力快速成长
高职毕业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需求,但如何实现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始终是一个挑战。南阳理工职业学院提出的解决方案是“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教育”。第三学年,学校实施“学生+准员工”双重身份教育,与企业共同落实学生和准员工“双重身份”,实现“双课程学习、双导师指导、双场景保障” 、双评控”教育。培养学生职业认同感的过程。学校对70余家大中型企业进行的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7%的用人单位认为该校学生“学得快,有足够的耐力”,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该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2017届毕业生邓大千现在是广州亚侨斯纳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深圳区域经理。令人惊讶的是,毕业四年多后,他的年薪突破了40万元。 “今天的成绩与我们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学校倡导的‘双重身份’以及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的‘双主体育人’。”邓大千说,2014年,学校与公司合作创办了亚侨美容订制班,他有幸成为其中一员。他得到了母校和公司的大力支持,使他获得了快速的成长。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产业升级转型正在加速,高质量发展呼唤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李国年表示,南阳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大学生基本素养为核心,以“三全育”“人”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进“立德树人”新模式。 “双身份”教育,紧紧围绕省级“双高”建设核心任务,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和一流的国家级职业院校。
关于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创新“双重角色”教育模式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答: 在这个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里,想要在职场脱颖而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要积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例如,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阅读行业书籍、跟优秀同行学习经验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其次,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技巧,才能更有效地与同事、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相处融洽,共同协作完成任务。
164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此外,社会适应能力还包括心理素质的调节能力。 懂得自我调整,应对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面对挑战和挫折。 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提升社会适应性的关键因素。我们应该将个人目标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16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通过“双身份”育人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学生可以同时参与校园学习和实际的实习工作。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更直观地了解行业运作规则以及职场环境特点。 这种宝贵的实践经验不仅能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未来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52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此外,南洋理工还注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通过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帮助学生拓展人脉关系,积累社会经验, 提升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这种全面的培育方式能让学生更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高他们在职场中的竞争力。
207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双身份”育人模式指的是南洋理工职业学院鼓励学生同时扮演两个角色:既是校园学习的学生,也是实际工作实习的人员。 学院专门设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与多家企业合作提供丰富实习机会。 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体验真实的职业挑战,学习相关专业技能,并与专业人士交流互鉴。 这种“双重身份”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实际应用,更好地促进他们的能力提升和社会适应性培养。
18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双身份”育人模式还重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指导和评价。 学院会定期安排专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估,并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引导他们加强学习和改进。 这种全方位的培训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为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堅實基礎。
266 人赞同了该回答